七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在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石廟子鎮(zhèn)丁字峪村,一座古樸的院落坐落于此。院門口不遠處,一口“將軍泉”沁人心田。納涼的村民搖著蒲扇自豪地說:“黃顯聲將軍,‘血肉長城第一人’,就生在我們村。”

“每年7月后,這里的百合開得最好!币呀(jīng)守護黃顯聲故居20年的村民吳金剛目光灼灼,一邊引著記者觀看甬道兩側盛開的橙色百合,一邊隨手拾起落在地上的雜物,“咱村人人都知道黃將軍,我就出生在這個院兒,太有感情了!

這是一座具有關東建筑特色的院子,大門樓為灰瓦紅門,上方懸掛著“黃顯聲故居”的燙金匾。院落中央,身披大衣、英姿勃發(fā)的黃顯聲雕像莊嚴矗立,雕像四周的花壇長9.18米,象征不忘國恥。雕像身后是三間正房,院子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廂房。走進這里,仿佛踏入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zhàn)歷史。

1896年,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出生在這座院落。他自幼好學,7歲入私塾,9歲讀小學,13歲讀高小,后來到安東(今丹東)讀中學。1918年,黃顯聲考入北京大學文科補習班,隨后參加了五四運動,后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三期炮科,投軍報國,開啟了他傳奇的抗日征程。

順著吳金剛手指的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故居堂屋正中懸掛著黃顯聲的戎裝照。照片里,他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歲月的塵埃。九一八事變前夕,時任遼寧省警務處處長兼沈陽市公安局局長的黃顯聲敏銳地察覺到日軍的狼子野心。他以遼寧省警務處的名義,向全省58個縣的公安隊伍發(fā)放槍支約20萬支、子彈1000萬發(fā),這些彈藥后來成為抗日義勇軍的有力支撐。

1931年9月18日那個血色夜晚,接到日軍進攻北大營的急報后,黃顯聲拍案而起。他連夜下達“非到不能抵御時,決不放棄駐地”的指令,親自在二經(jīng)街一帶指揮作戰(zhàn),帶領警察憑借簡單的街壘,與裝備精良的日軍展開激烈對戰(zhàn),成為沈陽城內(nèi)最早奮起抵抗的力量,在沈陽街頭筑起血肉長城。面對日軍坦克的強大攻勢,警察傷亡慘重,但毫不退縮。沈陽淪陷后,黃顯聲命令各部撤出沈陽,向錦州集結待命,轉身投入組建抗日義勇軍的工作中。在他的帶領下,抗日義勇軍迅速發(fā)展壯大,最多時達到數(shù)萬人。他們活躍在遼南、遼西地區(qū),與日軍展開了無數(shù)次戰(zhàn)斗,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時光流轉,如今這座靜謐的四合院常常迎來一張張稚嫩的面孔。鞍山市黎明小學的學生正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故居,白襯衫與紅領巾在陽光下格外鮮亮。故居內(nèi),陳列著舊時的搖籃、桌椅,還有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孩子們聆聽講解,沉浸在黃顯聲的抗日烽火中。吳金剛摘下褪色的草帽,輕手輕腳地跟在隊伍后面,眼神中充滿欣慰。

“這是座有英雄氣的院子,我得好好守護這里”,夜幕降臨,吳金剛關好院門。風掠過窗欞,恍惚間,仿佛又聽見抗日英雄的馬蹄聲,從歷史深處踏塵而來。

(遼寧日報記者 趙靜)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