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天津8月12日消息(記者張強)“高質量發(fā)展的動力來自哪里?大中小學生該為高質量發(fā)展做些什么?”2025年暑期,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統(tǒng)籌多項教育資源與社會實踐基地,以科普實踐與價值引領深度融合為主線,打造一系列富有時代特色和地域特點的網(wǎng)絡育人專項活動,讓大中小學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科學素養(yǎng)、厚植家國情懷,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活動現(xiàn)場(央廣網(wǎng)發(fā) 中國民航大學供圖)
7月末,由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市四十三中學、天津市蘆臺第一小學師生組成的研學團,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科普+思政”研學活動。研學團隊走進比亞迪“迪空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津基地、中國民航大學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為小學生打造“趣味啟蒙型”活動,為中學生設計“探究實踐型”項目,為大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引領型”平臺,形成“螺旋上升式”育人路徑,構建起不斷線、有深度、見實效的思政教育體系。
活動中,由博士、碩士、本科生組成的大學生團隊與來自高中、初中、小學的學生結對組成“科普搭子”,實現(xiàn)跨學段知識共享。小學生吳若希是個飛機機型的小專家,對中國民航大學停機坪的機型如數(shù)家珍:“這是波音767,與波音737不一樣,它是寬體飛機雙人駕駛!蓖械慕處熂纯套兂闪怂膶W生,聽得津津有味。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枝說:“科普是驅動高質量發(fā)展的隱形引擎。通過研學,將抽象的思政課解碼為可觸摸的科技實踐,讓價值觀教育如細雨般自然滲透進不同年齡的認知土壤。”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津基地展廳,研學團隊開展“高質量發(fā)展背后的科技故事”微課堂。中國民航大學思政課教師成竹雅列舉中學課文《太空一日》中涉及的科技知識,講述幾代航天人突破技術封鎖的奮斗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新發(fā)展理念”中“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的深刻內(nèi)涵。參與研學的中學生雷嘉忻表示:“原來科學家爺爺們年輕時也像我們一樣愛問‘為什么’,這讓我覺得航天夢不再遙遠。”從學校到展館,從課文學習到真實可感,學生們在感知國之重器的同時不僅掌握了科學知識,更深刻體會到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性。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津基地,中國民航大學思政課教師李坎帥為同學們講述中國航天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深入介紹航天文化。思政課教師孫玉嬌則結合學生熟悉的“三體”文學,講述太空法和航天心理學的研究狀況,帶領同學們認識中國航天事業(yè)承載著國家安全、科技自立、人類命運的使命。郭枝在研學途中開設“大巴上的科技倫理講堂”,以科技與人文融合視角,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融入技術倫理討論。當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觸摸、感知高質量發(fā)展的成果時,他們接住的不僅是科學知識,更是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此次活動以研學為路徑,將高質量發(fā)展的宏大敘事轉化為青少年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承的生動實踐。
“科普思政”的雙向沉浸式教學模式,構建起了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實踐新樣本。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慶西總結道:“科普研學突破了傳統(tǒng)思政課的時空界限,讓不同學段的學生在觸摸國之重器的過程中,同步完成知識建構與價值塑造。我們將持續(xù)推進移動的科普思政,通過建立大中小學科普資源共享平臺、開發(fā)跨學段思政科普課程包等措施,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向縱深發(fā)展。”

關注精彩內(nèi)容